公元621年,单雄信兵败被擒。李勣跪在李世民面前苦苦央求,称单雄信是难得的骁勇悍将,甘愿以自身的爵禄换取单雄信的性命。但李世民却一改往日的容人雅量,怒不可遏地说:“此等不仁不义、反复无常的小人,不除必成后患,决不能留!” 单雄信,曹州济阴县(今山东菏泽市曹县)人,隋末瓦岗起义军首领。单雄信骁勇矫捷,善用马槊。勇武过人,号称"飞将"。这位在隋末乱世中叱咤风云的猛将,早年与李勣一同投奔瓦岗军,两人情同手足,曾经插香拜把,誓同生死。 大业七年(611),东郡法曹翟让因犯罪而被下狱,狱吏黄君汉私自释放了他。于是,他逃亡瓦岗(今河南滑县东南)聚众起义。同郡的单雄信、徐世绩也都前往参加。当时的瓦岗军不过是运河边的一支小股武装,但在翟让的带领下逐渐壮大。单雄信作为早期核心成员,凭借出色的武艺和忠诚品格,很快成为瓦岗军的重要将领。瓦岗军的命运转折点出现在李密的到来。之后不久,李密假意请翟让和几个翟让的亲信喝酒,在酒宴上请翟让拉一张很好看的弓,翟让转身拉弓时,被李密事先安排的人从背后砍死。这场血腥的"鸿门宴"彻底改变了瓦岗军的内部格局。 翟让之死暴露了单雄信性格中的致命弱点。面对李密的雷霆手段,这位号称"飞将"的猛将竟然当场跪地求饶,这种见风使舵的表现让在场所有人都看清了他的本性。从那时起,单雄信虽然表面服从李密,但心中早已埋下不满的种子。 十四年(唐高祖李渊武德元年,618年)三月,宇文化及杀隋炀帝立杨浩。段达、王世充、元文都、卢楚、皇甫无逸、郭文懿,赵长文等洛阳七贵拥立杨侗为天子。李密归顺,封太尉。六月,宇文化及率军自江都北上,李密受洛阳之命,于黎阳(今河南浚县东北)击溃宇文化及,但瓦岗军也受到很大损失,李密本人重伤。回洛阳的路上,闻王世充发动政变,杀元文都,控制朝廷,遂拒绝入朝,扎营邙山,准备与王决战。九月,王世充击溃瓦岗军。李密与王伯当、徐世𪟝等人投奔唐朝,单雄信、裴仁基、秦叔宝、程咬金等人投降王世充。在这次瓦岗军的分崩离析中,单雄信再次展现了他反复无常的本性。当李密投奔唐朝时,单雄信却选择了投降王世充。这种选择并非出于政治远见,而是纯粹的投机行为。单雄信虽然薄情寡义,他的旧友李勣倒是情深义重。与单雄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李勣选择了忠诚,他将自己控制的地盘通过李密转交给唐朝,展现了难得的品格。 武德三年(620年),李世民率军攻打洛阳,单雄信率军出战。单雄信持枪纵马直取李世民(一说单雄信要杀的是李元吉),徐世勣出现制止单雄信,单雄信退走。在洛阳城下的这次交锋中,单雄信几乎要了李世民的命。这不仅是两军对垒中的正常作战,更体现了单雄信为了在新主子面前立功而不择手段的心态。 武德四年(621年),王世充被李世民击败,举军投降。李世民下令将单雄信等一干将领全部处死。当洛阳城破,王世充投降后,单雄信的命运就已经注定。拘押了罪行特别大的十几名王世充的同党,有段达、王隆、崔洪丹、薛德音、杨汪、孟孝义、单雄信、杨公卿、郭什柱、郭士衡、董睿、张童儿、王德仁、朱粲、郭善才等,在洛水岸边斩首。就在此时,李勣做出了一个感天动地的举动。李勣上表称赞单雄信武艺绝伦,如果将之赦免,他一定会感恩戴德、为国家效命。李勣还请求用自己的官爵为他免死,但李渊仍不许。这位曾经的结义兄弟,不惜冒着得罪新主的风险,试图挽救单雄信的生命。 李世民的拒绝态度异常坚决。从此前李世民平薛秦时试图收留薛仁杲等人、平刘武周时收留尉迟敬德、以及平王世充时营救刘师立的情况看,李世民是不主张随便杀掉对方将领的。这位素来宽容待人、求贤若渴的秦王,为何对单雄信如此决绝? 根本原因在于单雄信的品格问题。单雄信失了节义,让李世民觉得单雄信人品低劣,不堪大用。从翟让到李密,再从李密到王世充,单雄信的每一次选择都是基于利益考量,从未表现出过真正的忠诚。这种"有奶就是娘"的做派,让李世民深感忌惮。更深层的原因是政治考量。单雄信包括李勣,是代表着瓦岗军的军力。因为他是瓦岗大将军(五虎大将之首),李勣虽也是大将军,却排在他之后。再看李世民,他属于关陇集团势力,对瓦岗势力一直存有戒心的。在当时的政治格局下,如何安置这些强大的降将是一个敏感问题。李世民需要平衡各方势力,而单雄信的存在可能会破坏这种平衡。 单雄信临刑时,李勣前去探望,对着他号啕痛哭。单雄信说:"我本就知晓你做不到此事。"李勣答道:"我平生发誓要同兄长共作灰土,怎敢贪生,只是已经以身许国,事难两全。何况我死之后,谁来照料兄长的妻儿?"于是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给单雄信吃,说道:"生死永诀,此肉与你同归尘土了!"单雄信毅然吃下,随后赴死。单雄信死后,李勣抚养了他的儿子。 这一幕成为了历史上著名的生死诀别。李勣割肉相赠的举动,不仅体现了他重情重义的品格,也反映出在那个乱世中,忠义与现实之间的残酷冲突。隋末唐初,群雄割据,城头变幻大王旗,忠诚是这种时局中最稀缺的宝物。